
勞宮穴的準確位置圖
勞宮穴所屬經絡
心包經
勞宮穴的功效與作用
勞宮屬于手厥陰心包經,為心包經脈氣所溜之滎穴,在五行中屬于火,具有清心開竅、瀉火安神、清熱利濕的作用,是治療心神實熱證常用主穴,臨床多施以瀉法。
本穴首見于《靈樞•本輸》。“勞”,指勞作、勞動;“宮”,指皇宮、中央。手是人類勞動的主要器官,形勞而不倦,而本穴在手掌中央,故名“勞宮”,別名“五里”“掌中”“鬼窟”“鬼絡”。
《醫宗金鑒》中云:“主治痰火胸痛,小兒瘡及鵝掌風等癥。”患上鵝掌風的人,手掌和手背都奇癢無比,而且越抓越癢,讓人非常難受,按壓勞宮穴,有助于止癢。經常點壓勞宮穴,還能夠控制血壓,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1)勞宮是清心經之熱要穴。心開竅于舌,勞宮為滎穴,在五行中屬火,《難經•六十六難》言“滎主身熱”。故用勞宮清心火,這是勞宮穴最主要的作用特點。臨床可用于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目赤腫痛、吐衄、口臭等,尤其是口舌生瘡最具特效。心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故心火上炎于舌,使舌之氣血壅塞,脈絡阻滯,熱腐生瘡。勞宮乃手厥陰心包經之穴,心包代心用事,故用心包之穴可治療心之疾。勞宮為滎穴,滎主身熱,故可以瀉心火。正如《十四經要穴主治歌》所言:“痰火胸痛刺勞宮,小兒口瘡針自輕。”
(2)勞宮也是急救常用穴。本穴為回陽九針之一,有開竅醒神的功效,尤其對肝陽上亢引發的中風昏迷最效,因為本穴在五行中屬火,火乃木之子,用清心熱之時,還能瀉肝火,所以用之則有特效,臨床可用于癲狂、癇病、中暑等急性病癥。
(3)勞宮能治療神志疾病。《針灸甲乙經》中載曰:“風熱善怒,心中喜悲,思慕戯欷,喜笑不休,勞宮主之。”《針灸資生經》中言:“勞宮、大陵,治喜笑不止……”可見本穴治療神志疾病由來已久,勞宮為心包之滎穴,用之則能清心火而安神,因心火上炎或痰火蒙蔽清竅及本經氣郁而上擾神明所致的神志類疾病用之則有良好的功效。如失眠、癔病、喜笑不休等神志疾患。
(4)勞宮能治療某些皮膚病。本穴為火經之火穴,若因母病及子,可致脾失健運,濕熱內蘊,郁于肌膚可見濕疹等皮膚病,中醫認為“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所以用之可治療某些皮膚病,尤其是急性發作性皮膚病,伴有劇烈瘙癢的患者。臨床尤善治療鵝掌風。如《針灸逢源》載曰:“中風悲笑不休,痰火胸痛,衄血,煩渴,口瘡,鵝掌風”。
勞宮穴主治
手掌癢 中風昏迷 中暑 心絞痛
(1)心火上炎之疾:口苦生瘡,口臭,鼻衄。
(2)神志病癥:心煩失眠,癲狂癇,癔癥,喜笑不休。
(3)急救:中風昏迷,中暑,心絞痛。
(4)某些皮膚。簼裾,鵝掌風,急性瘙癢。
勞宮穴穴性
清心瀉火,降逆除濕(根據其穴性,臨床主要用于西醫學中的咽喉、胃腸及心臟疾病)。
勞宮穴顧名思義
勞,勞作的意思;宮,宮殿的意思。“勞宮”的意思是指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此處穴 位帶動脾土中的水濕氣化。
勞宮穴相關疾病
手癬、中暑昏迷、心絞痛、嘔吐、口瘡、口臭、癔病、精神病、手掌多汗癥、糖尿病。
勞宮穴位置
屬手心包經經脈的穴道,在人體的手掌心,即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在的部位。
直刺0.3~0.5寸。也常刺血用之,可灸,但較少用之。
勞宮穴取穴
手平伸,微曲約45°,掌心向上,輕握掌,屈向掌心,中指所對應的掌心位置即是勞宮穴。
勞宮穴療法
用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刺痛感。 先左后右,每天早晚兩手穴位各掐按1次,每次13分鐘。
治療功用:清心瀉熱,開竅醒神,消腫止癢。
勞宮穴配伍
糖尿病丨配伍穴位:勞宮穴、足三里穴、血海穴、梁丘穴、承山穴
疾病概述:主要是由于素體陰虛,五臟柔弱,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而導致腎陰虧虛,肺胃燥熱;病機重點為陰虛燥熱,而已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延日久,陰損及陽,陰陽倶虛。
按摩順序與技法:按勞宮,用大拇指掐按勞宮穴1分鐘;揉足三里,用手指按揉每側足三里穴1分鐘左右;揉血海穴,血海穴的位置在大腿繃緊外側肌肉最高點,用手指按揉每側血海穴1分鐘左右;揉梁丘穴,梁丘穴的位置在大腿繃緊內側肌肉最高點,用手指按摩每側梁丘穴1分鐘左右;揉承山穴,承山穴的位置在小腿繃緊外側肌肉最高點下面凹陷處,用手指按揉每側承山穴1分鐘左右。
其他病癥配伍穴位
手癬丨配伍穴位:勞宮穴、合谷穴
口臭丨配伍穴位:人中穴、大陵穴、勞宮穴
(1)勞宮配照海治療口舌生瘡。
(2)勞宮配大陵、人中、內庭治療口臭。
(3)勞宮配八邪、曲池治療鵝掌風。
(4)勞宮配人中、涌泉、治療中暑、昏迷。
(5)勞宮配委中治療濕疹。
(6)勞宮配大陵治療喜笑不休、口臭。
(7)勞宮配肝俞、期門治療黃疸。
(8)勞宮配內關治療急性吐瀉。
勞宮穴宜忌
勞宮穴偏方
勞宮穴古藉摘要
(1)《針灸甲乙經》卷七:熱病發熱,煩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爛,掌中熱,欲嘔,勞宮主之。
(2)《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大人小兒口中腫,腥臭,熱痔。
(3)《針灸大成》卷七: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數日汗不出,怵惕,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榰滿,黃疸目黃,小兒齦爛。
(4)《針灸逢源》:中風悲笑不休,痰火胸痛,衄血,煩渴,口瘡,鵝掌風。
(5)《玉龍歌》:勞宮穴在掌中尋,滿手生瘡痛不禁。
(6)《雜病穴法歌》:勞宮穴能治五般癇。
(7)《靈光賦》:勞宮醫得身勞倦。
(8)《百癥賦》:治疸消黃,諧后溪、勞宮而看。
(9)《通玄指要賦》: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10)《玉龍賦》: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
(11)《針灸資生經》:勞宮、大陵,治喜笑不止……當取中指為是,今說屈第四指非也。
(12)《太平圣惠方》:小兒口有瘡濁,齦爛,臭穢氣沖人,灸勞宮二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13)《外臺秘要》:主熱病發熱,滿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喘,尿赤,大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風熱,善怒,心中善悲,屢嘔,唏噓,喜笑不休,煩心,咳,寒熱,善噦,少腹積聚,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疸目黃。
(14)《千金翼方》:心中懊儂痛,針入五分補之。
(15)《醫宗金鑒》:痰火胸疼刺勞宮,小兒口瘡針自輕,兼刺鵝掌風證候,先補后瀉效分明。
勞宮穴同經絡穴位
天池穴 天泉穴 曲澤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大陵穴 中沖穴